1、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我国渤海、东海、黄海的多数地点为半日潮型,如大沽、青岛、厦门等。
2、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如南海汕头、渤海秦皇岛等。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3、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我国南海多数地点属混合潮型。如榆林港,十五天出现全日潮,其余日子为不规则的半日潮,潮差较大。不论那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
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扩展资料
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在地球上分布的差异,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过程中,以月亮为例,地球对月亮自转一周为24小时48分钟左右。
在这一过程中,地球上除南北两极以外的大部分区域总有一次始终对着月亮,一次背着月亮。在地球对着月亮的区域,月亮的引力大于离心力,引力起到主导作用,使海水形成高潮。
由此,在24小时48分钟的时间里,地球上的海水受潮力的影响,每天总会发生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日潮。
同时,太阳对于地球的海水涨落即引潮力虽然不及月亮那么大,但两者如果引力互相叠加或相互削弱,它们的引潮力便会产生复杂的潮汐现象,每月的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就是因为太阳和月亮的引潮力的叠加和削弱而形成的。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的同时绕太阳进行公转,月亮又绕地球转,三者的位置始终存在着变化。每当农历的初一(新月期)或农历十五(满月期),地球、月球、太阳的位置基本上在同一条轴线上,其二者的引潮力相加,形成较强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涨得较高,落的也较大。
即俗称的大潮期。但每当农历的初七、初八(上弦月)和农历的甘二、甘三(下弦月)时,月亮和太阳的引力正好相反,太阳的引潮力大大削弱了月亮的引潮力,因而海水的涨落就会小了很多,出现小潮期(俗称“死讯”)。
同时,由于海洋气象相当复杂,地球上海水的涨落变化深受月亮、太阳引力因素外,海区的地理环境和受风力的不同,有时会出现全日潮,即24小时48分钟里海水只出现一次大潮一次低潮,但每年不是很常见,我国大多数的海域出现的基本上都是有规律的半日潮现象。
-潮汐
潮汐的形成: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在非惯性系下,引潮力是月球的万有引力和与之对应的惯性,还有太阳的万有引力和与之对应的惯性力等四种力的合力。
地球和月球看做质点,以地心为非惯性参照物,地球质点受到月球质点的万有引力正是地球质点绕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而此向心力对应的惯性力与此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地球质点受月球质点的万有引力与这个惯性力相互抵消。
而实际上地球的体积很大,在离月球最近的地面上的物体,绕地、月共同质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明显小于地球质点的轨道半径,物体所受月球的万有引力就会大于所受对应的惯性力,这两个力不能再抵消,其合力与物体受地球的万有引力方向相反,使物体的重力明显变小。
如果所说的“物体”是海水,那么就会有涨潮发生。在离月球最远的那部分海水同时也会有涨潮发生。发生在早晨的高潮叫潮,发生在晚上的高潮叫汐,于是就有了潮汐。
有两次潮汐的原因:对于同一处海水,如果人正对月球的时候是涨潮,背对月球的时候则也是涨潮,这样人每天就能看到两次涨潮了。
扩展资料:
潮汐周期:
1、半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前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与后一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大致相同,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几乎相等(6小时12.5分)。
2、全日潮型:一个太阴日内只有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南海的北部湾是世界上典型的全日潮海区。
3、混合潮型:一月内有些日子出现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但两次高潮和低潮的潮差相差较大,涨潮过程和落潮过程的时间也不等;而另一些日子则出现一次高潮和一次低潮。
不论哪种潮汐类型,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以后两三天内,各要发生一次潮差最大的大潮,那时潮水涨得最高,落得最低。在农历每月初八、二十三以后两三天内,各有一次潮差最小的小潮,届时潮水涨得不太高,落得也不太低。
-潮汐